各学院、各教师: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 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同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第五届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我校将开展金沙9001cc诚为本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的标杆。
三、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组为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赛道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四、参赛对象
我校在职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鼓励各学院有国家级项目及成果的老师和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省教学竞赛获奖者、省级以上一流课程负责人等组队参赛。建议各学院整体推进,系统考量,打造团队,注重团队的教学创新成效。除教学科研成果等有重大创新突破外,不鼓励同一主讲教师连续参赛。
大赛设5个大组(新工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产教融合组),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五、赛事流程
大赛分为院级选拔推荐、校级复赛、校级决赛三个阶段。
(一)院级选拔推荐。各学院根据大赛要求和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完成院赛。院赛选手(依团队计算)数量需达到学院专任教师数10%。原则上各学院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教师均需推荐1名以上参赛选手参加校赛(选手指个人或团队,下同)。
(二)校级复赛。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学院推荐的选手材料进行网络评审,按一定比例确定入围决赛选手名单。
(三)校级决赛。学校组织现场汇报,并依据复赛成绩和现场汇报成绩择优设置校级奖项并确定最终推荐省赛人选。
六、校级评审环节和材料要求
(一)复赛
选手需提交的材料请于3月5日(周三)11:30前按照要求在系统内填报,逾期系统将关闭(系统网址及操作手册于报名完成后通过选手微信群另行通知)。
(1)申报书。通过网络系统提交PDF格式盖章版(见附件1、附件2)。
(2)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 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1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见附件。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要素等。
(二)决赛
学校拟定于3月中旬组织现场评审。参赛主讲人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不超过5分钟提问交流。
七、其他事项
(一)请各学院于2月28日(周五)16:30前将参赛教师推荐表(附件3)、院赛开展材料(文字总结、照片、学院网站新闻截图等)发至354129191@qq.com邮箱,并将推荐表纸质版盖章送至教发中心,学校将根据院赛开展和最终取得成绩情况综合确定最佳组织奖(鼓励学院挖掘新人,组建有国家级奖项的团队参赛)。
(二)各学院必须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无违法违纪、师德师风和学术不端问题,且近五年无教学事故。学院完成推荐工作后原则上不允许选手弃赛。
(三)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四)课堂实录视频如有需要可联系以下三家公司,经费自负:
温州创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人:姚宏伟,联系电话:15088911841。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系人:熊欢欢,联系电话:18428374968。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树网),联系人:杨怡璐,联系电话:13588874563。
(五)本次竞赛依托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温州宏丰卓越教学项目”将设置卓越教师教学竞赛奖。
(六)竞赛工作联系人:王逗逗;联系方式:86689525(手机短号:673356)。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中心)
2025年2月24日